空中隐身作战平台发展趋势
 时间: 2025-06-25 |作者: bob登录

  

空中隐身作战平台发展趋势

  当前,关于隐身作战的研究,大多分布在在如何发挥隐身优势,将己方力量隐蔽投送至对抗环境中,继而先敌发动突袭,提高胜算概率。空中作战平台相比地面、水面和水下打击平台拥有明显的作战优势,这也使得空中作战平台的隐身能力变得更加重要,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战略能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自主化技术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未来空中隐身作战平台的重点,不是基于绝对速度达成突袭,而是基于AI、集群战术和小型化自主系统等融合运用取得制空优势。这一变化不仅将重塑空战样式,还会深刻影响未来作战形态。

  空中隐身作战平台并非真的隐身,而是通过降低平台的电磁、光学和声学等可探测物理特征,使敌方雷达等防空探测系统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其踪迹。因此,空中隐身作战平台的隐身是一种综合作用结果,其隐身设计最重要的包含两方面。在信号特征方面,降低信源辐射,如雷达信号、红外信号和声学信号等,继而降低拦截概率;在外部特征方面,优化机体结构和外形设计,弱化机身的可视化特征,继而降低可观测性。从多国现有空中平台看,隐身技术主要使用在于五代机,如美军F-22、F-35和俄罗斯苏-57等战斗机,以及部分空空导弹系统。

  五代机隐身设计主要是针对雷达探测,通过降低雷达散射截面,减少电磁反向散射量,提升反探测能力。目前五代机上使用的主要隐身设计元素包括雷达吸波材料、排气管布局、连续曲面设计和保形油箱等。同时,五代机的雷达和通信系统也是影响反探测效能的重要一环。例如,美军F-35战斗机装备低拦截概率雷达和通信系统,能够隐蔽实施作战行动;俄军苏-57战斗机采用多面体宝石型结构,并在不影响作战性能的前提下,机身70%覆盖了可吸收雷达波的透波复合材料。

  隐身技术同样应用于空空导弹的设计中。例如,美军AGM-158系列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的外形设计中加入许多隐身元素,包括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使用吸波材料和涂层等,加上导弹射程的提升,使得载机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远距离打击目标。

  从近年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五代机并不能在战场上“畅行无阻”。一方面由于大型作战平台的固有缺陷,五代机难以实现“在对手雷达屏幕上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在面对先进雷达探测时,五代机仍需电子战平台支援作战。常见的做法是将五代机与电子战飞机组合使用,压制对手的雷达探测,提升己方的战场生存能力。美军F-35战斗机深入对手领空后,需使用机载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压制对手雷达系统。期间,F-35战斗机反向散射信号遭对手雷达捕获的概率任旧存在,需要电子战飞机协助作战。俄军苏-57战斗机出于对飞机结构强度的考虑,未整机采用隐身涂层,导致该机的雷达散射截面增大,在突防作战中需要电子战平台压制敌方雷达探测信号。

  现代空中隐身作战学说曾提出两种对敌突袭的方法。在近距离攻击时,运用四代机等常规战机,借助山丘等地形起伏隐蔽飞行,或在海平面上低空飞行,接近并打击目标;在远距离攻击时,使用五代机从防区外对目标发动攻击。后一种方法虽然符合现代空战学说关于五代机的作战设想,即从更高、更远的位置实施防区外打击行动,但在现实对抗环境中会将五代机暴露在对方高空雷达的探测下。究其原因,虽然五代机的设计中融入大量隐身技术,但没办法避免大型空中平台的固有特征,加上五代机需要电子战飞机提供支援,而后者作为庞大的辐射源,极易遭到对手的重点打击。由此,有观点认为在现代战争中五代机的隐身作战能力面临考验。对此,美军提出改变传统有人机隐身作战样式,发展效能更高、规模更小的无人进攻作战力量,维持相当的空中作战能力。同时,需要发展人工智能、小型化空中平台和集群战术。

  空中平台小型化后,可逐步降低其雷达散射截面,确保作战隐蔽性。集群战术可运用成本更低的导弹或无人机,攻击更具战略价值的目标,如大中型驱逐舰、航母和防空反导阵地等。同时,集群战术还能够对目标形成饱和攻击,消耗敌方防空火力,有效掩护己方有人机行动。在人工智能、集群作战和平台小型化的影响下,美军还提出防区内多域战概念。即以多型无人机组成进攻性力量,从对手防区内出动,展开协同作战,目的是通过加大对手的空中识别难度,降低其反制行动的效能。其间,有人/无人平台配合行动,可避免高价值目标过早暴露,加上突袭主要依赖无人机组成的进攻性力量,这些都有助于空中隐身作战发展。

  近年来的大量军事实践表明,进攻行动的成效仍有赖于突击行动的突然性、隐蔽性和持续性,特别是争夺空中优势的制空作战,因此运用空中隐身作战平台实施突袭,仍是各国普遍认可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无人机在地区冲突中的大量应用,各国也在重新思考和设计未来隐身作战。目前,在部分局部地区冲突中,已然浮现五代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样式,虽然发展缓慢,但这一趋势值得关注。

  从实际情况看,基于AI、集群战术和小型化自主系统组建空中突击力量,特别是有/无人机协同实施作战,仍处于摸索阶段,其实际作战效能有待观察。按照军事研究领域关于热点地区冲突的设想,在特定地域环境、面对复杂电磁环境,为达成有/无人集群大范围制空作战与火力打击,需要新的作战概念和技术突破做为支撑,并进行充分验证。特别是随着无人机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将其整合到统一的指挥控制网络中并非易事。而要想真正形成实战能力,在通信链路、数据处理、分布式控制等技术领域仍面临不少难题。(成高帅朱健楠 赵云)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学技术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别的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线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近日,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相同的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